樂觀維持或重獲新生?
在深入研究SBL的票房後,我得出了一個結論,即「主場制」是可行的。我們能從過往的票房數據看出,台灣可以維持五個以上七成滿的主場,且各地適合的5000至8000人的場館數量也足夠。這種分布均勻的場館條件為SBL的主場運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。
然而,面對新聯盟的成立,SBL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行銷策略、票房管理和制度設定。若不尋求變化,SBL的過去榮光可能面臨現實的挑戰。
亞洲雙聯盟
亞洲的籃球界曾出現過兩個聯盟對抗的情況。例如,日本的職業籃球曾長時間存在兩個並行的聯盟,直到2016年才合併。他們的雙聯盟運作主要是透過主場制,而SBL若要接受挑戰,必須要剖析自己的優勢與不足。
籃協與新聯盟的實力差距
成員背景
SBL由台啤、台銀、裕隆等傳統強隊組成,其中台啤與台銀經濟實力較強,裕隆則面臨財務挑戰。相對而言,新聯盟擁有的璞園與富邦在人氣與資金上更具優勢。
行銷能力
新聯盟擁有藝人、行銷專業人才與網紅的支持,其行銷能力明顯超越傳統的SBL。SBL過去在這方面較為保守,若不藉機改革,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。
吸引力與隊伍變動
新聯盟的入場門檻和營運條件相較於SBL更具彈性,對新舊隊伍的吸引力更高。SBL若不調整策略,可能難以留住現有強隊或吸引新進隊伍。
制度與本土新人的機會
SBL長期以來被批評制度保守,而票房頂峰時期也非依賴外援的因素。因此,SBL應考慮制度上的大膽變革以吸引更多觀眾支持。
新聯盟的成立為本土新人提供了更多機會。相較于ABL的消失,新聯盟帶來了更多本土運動員的發展機會,這是SBL仍需努力的方向。